再如南宋诗人陆游《钗头凤·红酥手》中的“桃花落,闲池阁。山盟虽在,锦书难托。”和爱人唐婉《钗头凤·世情薄》中的“角声寒,夜阑珊,怕人寻问,咽泪装欢。”穿越千年,我仿佛听到陆游对唐婉的贞贞誓言,诉说着往日的甜蜜,控诉着人情薄凉,发出对爱人香消玉殒的忏悔。连沈园的桃花都不禁发出声声呜咽。“桃花”就算成就不了一段佳话,也要零落满地凄婉。
二、象征红颜薄命的感伤
自古红颜多薄命,几多风雨几多情?李渔的《闲情偶寄》中“噫,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,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,‘红颜薄命’之说,单为此种……然勿明言,至生涕泣。”桃花在百花中极尽明媚,但是花期极尽短暂,故称“红颜薄命”。
曹雪芹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的《葬花吟》“花谢花飞花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?”、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?”、“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。”这里的桃花也是林黛玉身世的写照,作者以桃花喻人,将人与桃花命运联系一起,这匆匆飘零的桃花,正是林黛玉“红颜薄命”的人生悲剧。
还有孔尚任的《桃花扇》中的“溅血点作桃花扇,比着枝头分外鲜”,这点点桃花,泛着鲜艳的红色,是李香君坚贞不渝的倔强,是傲骨凛然的刚烈。“桃花”已残,斯人已逝,相守这份情殇在心头。
三、象征文人隐逸的气质
“桃花”也是古代文人志士寄托隐逸情怀的“栖息地”,谁不羡慕那个“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的桃花源?唐代诗人王维《田园乐七首·其三》中的“杏树坛边渔父,桃花源里人家”。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,王维将隐逸情怀抒发到了极致,不悲不喜,闲坐庭院,静赏桃花,淡饮清茶。
还有淡泊云烟的唐代诗人张志和,他的《渔歌子》中的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”给出我们无尽的遐想。万山桃野,我独自一瓢,山前赏白鹭,水边钓鳜鱼。不觉得想起了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里的折颜上神,退隐三界,不被红尘慵扰,十里桃花林,装点的是闲适旷达的人生。是“桃花”给隐士以告白?还是隐士给“桃花”以情怀?
小结
“桃花”象征着娇媚的妙龄少女;“桃花”象征着美好神圣且凄婉的爱情;“桃花”象征着红颜薄命的黯然神伤;“桃花”象征着隐逸洒脱的气质。古代文人志士总是青睐“桃花”来抒发内心的情感,或凄凉怅惋,或淡泊风雅。“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”匆匆流年,人生如梦,我们在对过去感伤的同时何不好好珍惜现在?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这温暖的春色满足了我对所有美好的幻想。春光融融,桃雨霏霏,让我们一起在有风的季节相约诗意的“桃花”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